选择页面

根本禅大意

根本禅大意

「禅」是佛教里面修行的一个重要法门,所以我今天特地挑出这个题目来,和大家研究研究。

「禅」有很多种,有「世间禅」、「出世间禅」而世间禅中有「凡夫禅」、「外道禅」;出世间禅则有「小乘禅」、「大乘禅」、「如来禅」、「祖师禅」…等多种的不同。

知道「世间禅」会有什么好处呢? 「会知道我们修行到了大概什么程度。」

比如说,我们在念佛的时候,曾经遇到了什么样的境界,或者是有了什么感应啦!不要以为自己的修行很高,就很得意,就去贪着这样的境界;而世间禅也有很多境界的,有时入了「魔」的境界,自已都还不知道,还去执着它,于是就出问题,出毛病了,这样就不好了!

在「世间禅」里,有所谓的「外道禅」,什么叫做「外道禅」呢?就是说他修行不是根据「根本禅」的这一条路走,也不是根据佛教「出世间禅」的那一条路走,他走偏了路,还认为自己是对的,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。因为你自己走错了路,还告诉别人自己走的是「正路」,讲的是「正法」,这是打大妄语,以及误导别人修行,是很可怕的一件事。

比如说,有的人修「禅」,他说自已有「禅定」工夫,又说可以喝酒,可以结婚、、、等语,其实结婚也好、喝酒也好,那是你自己的事情,但是你不能说这就是「正法」,这样修就成了,这是很严重误导众生的,这是一条错的路。

《楞严经》上说得很清楚,不管你修「禅定」、修「念佛」法门,都是要有「戒」的根本做支柱,就是要做到「三业清净」,才能容易成功,才不会着魔,大家要有正思惟,修行才不会走错路。

再说,我们凡夫修行,修「凡夫禅」,大概修得有一些效果,就以为自己得到「禅定」,其实还是在「散乱心」上,并不是在「定心」的位置上,这一点要分清楚,免得又修出毛病。

什么叫「散心」的境界?什么又叫「定心」的境界呢?

所谓「散心」就是在欲界,甚至于到天上去了 。 「定心」则是要到色界、无色界天上。我们讲到三界:「欲界」、「色界」、「无色界」。

欲界的「禅」,都属于散心,根本没得到定,但是到了天上的境界也比人间好得多啊!现在跟各位讲一个故事:

大约在四十多年前,我在北方天津打禅七,北方有一位开悟的禅师叫真空禅师,他是很有禅功的,所以我在那儿打禅七,当时有一位法师修禅修得很好,我就很想亲近他,那个时候他才三十多岁,起初我同他说话,我说:

『您用功,用得怎么样啊?能不能跟我说一说呀? 』

他最初不理我,后来他看我很有诚意,他就理睬我了,他说:

『我现在参禅哪!到晚上睡觉的时候,在参禅里睡着,早晨醒来的时候,第一念就是禅,没有别的东西。 』

我问他:

『您有没有什么境界呢? 』

他说:『有! 』接着说:

『有一次在定中,我到了天上,是到忉利天去了,看到了天王(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释提桓因,道教讲的玉皇大帝),天王正在给天人说法,说的是十善法,但是比起我们人间一般讲的十善法要微妙多了! 』

我又问:

『天上有没有我们人间这样的砖、瓦、木头所盖的房子啊? 』

他说:

『没有:那里的房子都是像透明放光的琉璃,都是七宝石所砌成的,非常庄严! 』

我说:

『那你还回来干什么?留在那边不是比人间好吗? 』

他说:

『那只是天界呀!那个地方还是不究竟的,虽然好,但是不能了生脱死,所以我又回到这里来继续参禅,还是要究竟到家了生死才好啊! 』

所以,他现在还在这儿继续修行,这位法师是到天上去过了又回来的,那我是不知道天上的境界,因为我没去过天上啊!也只能他说什么我就听什么了!

后来,我到了苏州灵岩山寺参学的时候,灵岩山寺的方丈和尚派我到苏州城内的报国寺去整理大藏经,这个报国寺就是印光大师闭了八年半关的地方。有一天,来了一个出家人挂单,大约五十多岁的样子,也是一位老修行,我看他很用功,所以也好奇的问他用什么功?修什么法门啊?

他说:

『我持了八年准提咒,从早到晚没停过,现在不念了! 』

我说:

『你念了八年准提咒,现在不念,你不觉得可惜吗?那你现在念什么咒呢? 』

他说:

『我现在改念往生咒了! 』

我说:

『是什么原因让你放弃准提咒呢?毕竟你花了八年的功夫啊! 』

他说:

『你不知道哇!我念了八年准提咒才到了忉利 天上,三界有二十八重天,我八年才到第三重天,我要多少个八年,才能出三界呢?我 想这一生我是来不及念圆满的,所以我改念往生咒,念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好办了,就绝对能出三界了! 』

你看,他毕竟是个大修行人,看起来好像很普通,但智慧还是真高呢!我再回头说一下,因为他说他不是去了仞利大吗?于是我就问他种种的境界,结果和那个天津参禅的法师讲的完全一样,他们两个人完全不认识,距离相隔了几千华里,一个是持诵准提咒,一个是参禅,他们到了忉利天所形容的完全一个样子,你能不信吗?这应该是真的啦!

我讲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,他们是真有修行也真有境界的,而这也给我们一些省思:

第一、如果我们到了那儿,我们是不是认识它是天的境界,认识那是第二重天(忉利天)呢?而不是西方极乐世界,这可不能认错,如果认错就危险了!

第二、要能不贪恋那个天上的好境界,这是很重要,要有认知,还更要觉悟,再精进努力修行。

以佛法来讲这种「禅修」的工夫,他们的这个境界还是属于「散心」的,而不算是「定心」,因为他还没有到色界天哪!他还是在欲界天上啊!欲界天是根本没有「禅定」的,也许你们会问我虚云老和尚到了兜率天的兜率内院,这里不是欲界吗?

对!没错,但是要解释这一点的是欲界的第四重天是兜率天,它有分内院和外院,外院是凡夫住的,内院则是菩萨住的,好像现在我们常念的「当来下生弥勒尊佛」,就是住在内院的,所以这内院与其他的天是不能相提并论的,因为其他的天都没有内院,这些境界是绝对不相同的,而虚云老和尚去的就是内院。

所谓的天,是指第一「四天王天」、第二「忉利天」、第三「夜摩天」、第四是「兜率天」,欲界共有六重天,到了兜率天这第四重天以后呢!第五就是「化乐天」,就是指在此界的人哪!他自己可以变化让自己享受种种的快乐,不像我们不能变化,好死板的。第六天,叫「他化自在天」,也就是说在这重天的人如果自已懒得变化,叫别人变化,他坐在那儿享乐就成了,他们的福报很大,但是没有戒德,我们平常所谓的「魔」就是在这重天上,这里是欲界的顶天,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要成道时,就是这重天的魔,来到人间扰乱佛陀成道的,幸好佛陀是觉悟的圣者,没让他们得逞。可是这些魔不想你超出三界,怕你有成就,就会来到人间扰乱修行人,他们戒德差,但是有福报,他们能升到天上去,但还是不能够超出欲界。

按照三界九地来说,欲界的天上和我们的人间合起来叫做「五趣杂居地」、「五趣」,就是指六道,「杂居」,就是大家都在这儿杂居着,这是一个很乱、很不清洁的地方!所以,以修禅而言,就算你得到一点点功夫,还是只属于散心的位置,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「禅定」。这点大家要明白。

再讲,欲界上去到了三界的第二界,是「色界」,色界有十八重天,分为四个阶段:

第一个阶段,叫做「初禅天」,共有三重天。

第二个阶段是「二禅天」,也有三重天,第三个阶段为「三禅天」,也有三重天。

这三个阶段就共有九重天了!

到了第「四禅天」,这一个阶段就有九重天,加上前面九重天,就共有十八重天了,这四个阶段都属于「色界天」,如果得到这四个阶段的不管那一个定的话,都是属于「根本禅」在世间禅里,如果到了根本禅的境界啊!都是好的!如果我们修道,按照根本禅来修,修道这个禅叫什么名字呢?按照三界九地来讲啊!初禅就是「第二地」,佛经上不是说「二地初禅」吗?为什么初禅天叫二地呢?因为欲界是第一地呀!所以初禅就成了第二地了,你读《八识规矩颂》就知道了!

初禅「离生喜乐地」,就是三界九地的第二地的名字,这第二地的人在修禅定的时候,一定要厌离人间欲界的境界,要不喜欢这个境界,因为这些都是粗糙而不清净的境界,所以要「离」,然后要「生」,生到色界天上去,离此而生彼。等到到了那儿,就会获得初禅定的喜乐,那和人间欲界的境界迥然不同,那种感觉是很微妙的,叫做「离生喜乐地」。

第二禅叫做「定生喜乐地」,它有三重天,都叫做「定生喜乐地」,就是必须在初禅天修定而得,然后再生到这第二禅天上来,它与初禅的「离生」要离开欲界是绝对不相同的,要生到初禅天得到二禅定后,或在人间已得到二禅定的人,都可以生到第二禅天去,二禅天也叫喜乐,但是与初禅的不同,因为其中有粗有细,二禅天叫定生喜乐,那是更微妙了。

第三禅天叫「离喜妙乐地」,离是离开,离开初禅与二禅的「喜」,这是欢喜的喜呀!我们要想法离开,但是「乐」还在,这里指「妙乐」。 「世间不管什么乐,绝对没有超过第三禅天上的乐!」。所以说:「乐不过三禅」。这个三禅天上的乐啊!在世间上那儿都比不上。

第四禅天叫做「舍念清净地」,就是说要舍清净、念清净。 「舍清净」就是把那些粗的东西舍去,而「念清净」是指这一念定心,清净无染,第四禅天清净无染,叫做「舍念清净地」。但是在这第四禅天不是有九重天吗?这里面还有「外道天」呢!比如说修无想定的人,若是生到了无想天,他的寿命有五百大劫,你看五百大劫有多长呢?一个大劫有八十个小劫,一个小劫是一千六百八十万年,你算算看到底有多少年?我们人间说「长命百岁」,如果人活了一百岁,就高兴的不得了,而他那个五百大劫,还是个外道天,人间跟它又那能相比呀!但是生到那儿去,到了最后,还是要返回到人间,是没办法了生死的呀!有时候弄不好还会堕落,一个不小心掉到三恶道去了,想想还真是很可怕的。

另外,第四禅天上还有「五不还天」,它有五重天,是三果圣人所住的地方,我们讲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但还没证到四果阿罗汉,如果在人间修行的话,或者有了大的成就,而证到了三果,但他的阳寿尽了,于是生到了「五不还天」继续修行,但他是不会到人间来了,直接在上面修行,一直修到成功,这个是好的啦!所以这个第四禅天上,其实也有很多好地方,但也有那个外道的天,我们要修行的话,如果认识不清,修得不正,一迷糊不了解,以错为对,那是非常危险的事,大家修行要千万小心啊!

讲到这里,我们大家心里要明白一件事,就是大家念「阿弥陀佛」这个圣号啊!实在是太便宜的一件事了,你们想想如果修禅定,想去天界,都是顶费事的,而我们如果要拿这些复杂、麻烦的心理修禅定的话,不如去好好念「阿弥陀佛」,那效果可能更好,因为我们觉得念「阿弥陀佛」好像念得很容易,一天当中,就是数着念着「阿弥陀佛」但「心」不晓得跑到那儿去了,自己都还不知道。如果修「禅定」可不成,修定可不能打妄想,修走一点儿,你就得不到定,得不到定,这些境界完全没有,等于就白修了。所以,我们要拿这个修禅定的功夫去念阿弥陀佛的话,那就太好了,一定会有成就。

现在,再说色界天,这四种禅定,如果得到初禅定的时候,是不用讲话的,互相通消息的时候是有光的,它自然有办法。到了二禅天的时候,是没有寻伺的。

佛经上说「觉观」两个字,这是《大乘起信论》中所记载的,可是到了玄奘大师以后就不用这两个字了,在唯识里有「心所」,在五十一个心所里,这「觉观」是「不定心所」,叫做「寻伺」,寻就是觉,伺就是观。

「寻伺」,就是指着你心里的活动,「寻」就是粗的心理活动,「伺」就是细的心里的活动,在初禅天内,有觉有观,粗的细的心里活动都有,因为初禅天,是语言寂静,不讲话了,但是心里粗心、细心都还有哇!二禅天内这些粗的、细的心里活动可以说都不动了。可是从初禅到二禅有个中间,这个中间,我们需要用「寻伺」这二个字来形容,叫做「无寻唯伺」,「无寻」就是粗的心所没有了! 「寻伺」就是细的心所还在,这是指中间。这个部份,很微妙的。得到二禅天时,连寻带伺全没有了,也就是说觉观(寻伺)全没了。当我们得到三禅天禅定的时候,不但没有寻伺,就连初禅二禅的喜悦心都不再起了,只有妙乐遍身,所以说乐不过三禅,就是这个意思。

到了第四禅定的时候,这时连微细的出入息都没有了,但是人还在,人还活着,因为他没死啊!这就真是入了定了,真正得到四禅定了。如果你得到「念佛三昧」,你能达到不念而念、念而无念的境界时,你没有了呼吸,但是你的「念佛」并没有间断,心里明明白白的,那就是你可能从念佛那儿得到四禅定了,那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就有绝对的把握了。

色界有四禅天,就是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这四个禅天,这个叫做「根本禅」,根本禅虽然叫做「世间禅」,但它是通于出世间的。

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悟道,都经过这些境界,到后来般涅槃时,就是从初禅开始入定、出定,如是乃至四禅八定,入定、出定来回的,顺逆入定出定,再从初禅入定出定,乃至第四禅入定,而入涅槃,各位如果看过《阿含经》呀,就会知道释迦牟尼佛怎样入涅槃!那种境界不是平常人做得到的,但是都得经过这个入定出定…的过程,最后入了第四禅定,没有出定时,就般涅槃了。

现在,我们来讲些实际的,因为我们是念佛的人,我们讲禅定,看看这些得了四种禅的境界的人,他还会不会有世间的这些烦恼呢?如果还有世间烦恼的话,他是不会得到禅定的,出一点差错都不成。而我们念阿弥陀佛的人,如果你要知道你念到什么程度,是很容易的,遇到烦恼的时候,心里放不放得下,看得开不开,你自己相当清楚,只要放下一些,看开一点儿,那念佛的力量就马上不同,虽然大家都念佛,每个人念的境界不一样,效果不一样,那将来成功不成功,也就在这些个地方分别出来了。

我们虽然研究禅,最重要的是能运用到念佛法门上去,这就是「禅净不二」,是最好的修法,如果禅归禅净土归净土,境界就差的很远了。

宋朝永明寿禅师,不是讲过吗?如果「无禅有净土」,光是念佛,则万修万人去,可以往生西方。可是如果「有禅有净土」的话,那就不得了了,现世为人师,来生做佛祖,就像戴角虎,老虎没有角,人人就很怕它了,如果再长了角,不是更吓人吗?所以修行要「禅净双修」啊!还要运用得好,否则两者都修得不好,就把自己耽误了,真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!

现在我讲「调息念佛」,前面讲了很多有关禅的话语,要能将禅的意境带入日常生活来加上调息念佛的功夫,那后来就更容易成功。

念佛的人第一是身体要好,「息」如果能调的好,对身体就会更好,而「调息念佛」第二个好是「去散乱心」,我们的心时时像心猿意马,如果能够去散乱的话,再把息调好,念佛就会念的快乐,法喜充满。

可是息要怎么调呢?有的是「数息」,有的数出、有的数入,第二种是「随息」,就是跟着那个呼吸,它走在前面,你跟在后面,看着它,这一种方式蛮好的。有人数息,愈数愈喘,那就别数了,你就改用随息,随息时,你跟着它出、跟着它入,但是不要帮它出,不要帮它入,让它自然的出入,你不要拦住它,也不要往前推动它,它平常怎样,就怎么样,这中间最重要的是你的「一念心」没离开它,你心里要清楚明白的知道,等到你一离开它,你就不知道了。

我们平常人,自己出入息都有哇!只是我们平常没细细去观察它,在这个时候我们把心调定了,慢慢地再加上阿弥陀佛,功夫用得久了。你在调息的时候,阿弥陀佛也在里头,一点妨碍都没有,如果练习久了,调息就可以念佛。平常没念熟之前,就光调息,等到心不散乱了,很安静的时候,就直接念佛,念佛时有快慢的问题,如果心很清爽,没有障碍,没有烦恼,你念快一点儿呀!它是历历分明的,不乱。假如又打妄想、又有烦恼、心又散乱,最好就念慢些,否则「阿弥陀佛」会变成呼噜呼噜过去了。

现今这个工业社会里,每个人都忙得很,如果能练成这样的「调息念佛」方法,一方面修行,一方面给「心」休息,这样心里就不累了,也缓过精神来了,也念了阿弥陀佛了,要好好地调息念佛,慢慢来,不要硬撑,念佛一句就有一句的功德,如果能与「心」相应,与「佛」相应,那功德就大大的不同了,祝福各位净业早日成就。

留言